更新时间:2025-09-13 04:02:40
2005年的韩国导演大多还是一个稚嫩的工匠,大概掌握配方的比例,但在实操中却总不成样子。笔者就跳过《苏格拉底先生》大部分的细节——这些部分没什么可称道的,只说说支撑本部电影的两大设定。 第一个是培养黑道新人混入警局的设定,这种我们在港片中看过许多了。这种设定有两条路可走,一种现实风格,一种娱乐风格。前者必须将理由铺垫的足够充分,意味着当前的警界已经足够清廉,黑道无法直接腐化现成的黑警。或者是黑白大战,现今的信息网已无法信任。这条路相对比较难走,因为这个设定的戏剧化太强了,与现实风格正好相斥。后者现在看来是这部电影选择的道路,走《逃学威龙》的模式。但很可惜导演似乎更愿意讲述“培养”这一部分的内容,坏小子因为良师重新走上正道显然是导演更想表达的,这一部分的内容严重挤占后续剧情的叙述空间,加上后半段无关宏旨的小故事太多让主线也显得简陋仓促。憋着教诲的心嘴上的笑话也会走样,观众的期待也总在落空,别扭的观感贯穿于整部电影。 第二个是利用警察在执行公务期间如果有威胁警员人身安全的情况,可以直接击毙嫌疑人。剧情中黑道利用这条法律漏洞清除异己,结尾中主角也以彼之道还之彼身。这一法律漏洞比起追述时效和未成年人犯罪来说延展性不强,更何况黒警每次都要用这种方式栽赃他人也显得蠢笨,放在其他电影中大多仅仅是某个片段的重点,简而言之它无法支撑起一部电影的重量。 电影中反映的师道是东亚社会自古以来推崇的,就本人而言在学生时代我最想从老师身上获取的是认可感,寻找“我”的存在价值。我们从小的时候总想的是我是与众不同的,但也总是无法兑现与空想相称的行动,随着成长只能无奈承认连自己的特别与缺陷也是寻常的,事实上教师只会关注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学生,将教师这个概念放大为上位者或者更崇高的概念也未尝不可,这是公平的也是世界运行的法则。七八年前笔者与大学同学去到安徽宏村写生,当时在夜晚看到无数鱼贯而出与我年龄相仿的艺术生,我感到一股难言的绝望,在那时我无法解释,直到多年后我才惊觉这与1900看到繁华的码头时的感受相同。 在这部电影前还和妻子看了《死神来了:血脉诅咒》,电影中为了设定牺牲了近来欧美电影少见优秀的家族亲情营造,虽然笔者更希望以此为基础彻底转变这个系列娱乐气质,即人面对注定的死亡时的抉择,但为了这个IP的商业活力也无可厚非。电影中一个家族的自救与献身,电影外托尼托德的最后一舞,我等的卑劣与高光最后都会被死亡与遗忘吞噬,我与你不分彼此成为混沌,流向新的循环之中。 我很想用《大开眼戒》某个片段的的对话作为结局,但我不太确定是否真有这个片段,也许是时候重看了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上一篇:横跨六十年的生万物